日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这意味着北斗系统提供全球服务的能力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为了满足全球民航通用的要求,国际民航组织需要对北斗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证,这些验证如何开展?北斗系统都具备了哪些功能?
全球民航通用 北斗系统性能得到广泛认可
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近的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时,实验室负责人朱衍波正带领团队开展航空领域的相关研究,他为记者做了一个演示。
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朱衍波: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测试有两项,第一项是基于北斗的地基增强系统,它为飞机在机场的起降引导提供增强功能。第二项工作是无人机飞行测试数据评估,我们把无人机采集到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信号进行评估分析,判断它是不是符合我们的航空性能服务要求。
作为参加国际民航组织导航系统专家组会议最早的代表成员之一,朱衍波见证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告诉记者,要通过国际民航组织标准这场“大考”,北斗系统不仅要具备全球覆盖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精准可靠的定位和导航,同时需要持续进行性能监测,从而验证它的抗干扰性能,并与其他卫星系统实现兼容。
按照国际民航组织导航系统专家组的要求,北斗系统通过的技术验证共涉及189项技术指标,全面覆盖了精度、可用性、可靠性、覆盖范围和抗干扰性能等各方面内容,从而充分证明北斗系统符合民用航空安全运行的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信息工程系主任 王志鹏:我们用北斗与GPS组成双频多星座模式,增加了可见卫星的个数,提高了定位精度。在繁忙的航空终端区,可以增加空域容量,提高运行效率,减少航班延误情况。
协同推进 提升我国民航业国际竞争力
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民航业需要在全球统一的规范标准指导下运行,并对提供全球民航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有严格的安全性要求。北斗系统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后,能够实现导航源的自主可控,同时提升民航安全运行水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信息工程系主任 王志鹏:从安全角度来讲,用了自主可控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先,我们有可信的时空信息,这是民航安全运行的一个基础。另外,北斗有自己独特的短报文功能,可以对航班进行跟踪。
早在2010年,我国民航局就正式提交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的申请,并会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组成了一支集产学研用等领域相关单位的全链条工作团队,系统推进各项指标的验证任务。十三年来,历经50多次技术讨论、2000多项问题答复,最终成功完成了北斗系统所有技术指标的验证工作。
在推进北斗系统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积攒了丰富的技术指标验证和国际沟通协调经验,这不仅加深了各方对于北斗系统民航应用要求的理解,也对提升我国民航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起到了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北斗系统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全球服务能力得到广泛认可。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办通信导航监视处处长 李黎:下一步我们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在国际民航组织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我们的工业标准、产品标准,并且根据相关的工业标准和产品标准设计、研制出北斗机载导航设备的接收机,实现飞机的装机使用。
(总台央视记者 李啸虎)
今天(12月3日),记者从首届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获悉,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中国船级社与13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共同签署《加快长江航运现代化 推进绿色智能新发展合作协议》。
《合作协议》提出,各方要按照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145”总体思路和“131”智慧长江建设路径协同推进长江上中下游绿色智能航运发展,加快建成国内一流的绿色航运、智能船舶、现代监管、畅通航道和智慧港口。《合作协议》明确,各方将从绿色发展、智能发展、运输畅通、安全发展、产业转型等五大领域22个方面展开合作,推进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常态化运行,建设绿色低碳港口/港区、绿色生态航道,共建长江航运信用管理体系,共同打造并运行长江航运智能管理等平台、综合保障平台,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统一开放的长江航运市场,共建共用长江航运数据中心和长江港航一体化平台,推动内河智能船舶试点示范,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长江航运的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应用,深入推进长江干线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和过闸运输船舶船型标准化,发展多式联运,扩大江海直达运输领域和规模,推动长江电子航道图干支联网,强化部门间区域间安全风险防控、隐患治理等协同治理,加强现代化搜救能力建设,拓展港口功能,推进航运金融、航运交易、海事仲裁、保险行业等要素聚集,鼓励航运新业态发展,加快绿色智能船舶及其配套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1.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177万TEU,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4650.5万吨,同比增长7.6%、6.9%、10.5%,均再创历史新高;长江亿吨大港达15个,万吨级生产性泊位达451个,长江引航年均引领中外船舶6万余艘次,长江黄金水道在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 鄢艳 高重)